8月以来,我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,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预警,现如今已进入“处暑”节气,意味着高温即将退场,但广元的酷热天气并没有消退迹象,气温高达35℃,如做不好预防中暑措施,中暑风险会明显增加。9月1日中午,市气象台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,提示广大群众女儿节期间,应注意防暑降温。下面,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预防中暑的小妙招吧。
公共卫生科温馨提示:近期要重点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、感染性腹泻病、猴痘、蚊媒传播疾病等,同时谨防高温中暑。
【什么是中暑】
中暑,是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,身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导致的疾病。主要症状包括高热、皮肤干燥及中枢神经系统异常。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,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、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,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。
【认识中暑的表现】
根据中暑表现的典型症状,可分为以下三种:
1.先兆中暑:这是中暑的初期表现,通常表现为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、头晕、口渴、多汗、四肢无力发酸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动作不协调等症状,体温可能正常或略有升高。此时,如果能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、补充水和盐分,症状通常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。
2.轻度中暑:除了先兆中暑的症状外,轻症中暑的体温往往升高至38℃以上,同时可能出现面色潮红、皮肤灼热、大量出汗或四肢湿冷、面色苍白、血压下降、脉搏增快等症状。此时,除了进行物理降温和补水外,还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,必要时就医。
3.重症中暑:包括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,表现较为严重。
①热痉挛:在高温下从事体力劳动或外出活动,大量出汗后发生短暂、间歇发作的肌肉疼痛和痉挛。多发生在下肢背面肌肉群和腓肠肌,有时也发生在腹部。这种痉挛可能与大量出汗和钠盐丢失有关。
②热衰竭:是热痉挛的进一步发展,主要表现为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皮肤湿冷、面色苍白、大量出汗、血压下降、心率明显增加等症状。如不能及时诊治,可发展为热射病。
③热射病: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,表现为高热(体温可达40℃以上)、无汗、昏迷等症状,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、横纹肌溶解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。热射病的死亡率极高,需要立即进行医疗干预。
【认识中暑的危险因素】
1.气温
温度越高,发生中暑的风险越大,尤其是持续3天以上达到35℃的高温天气,如做不好预防中暑措施,中暑会明显增加。除白天高温外,夜间持续高温也会加重中暑严重程度。
2.人群
老年人、婴幼儿、儿童、精神疾病患者及慢性病患者更易中暑。
3.场所
长期处于露天室外,太阳直晒易引发中暑。闷热不通风的室内、未开空调的车内也是经常发生中暑场所,应当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。
4.活动
高温环境下的劳动、锻炼、运动,以及夏季露天环境下的集会、娱乐活动等也应做好高温中暑预防措施。
【如何预防中暑】
1.注意环境温度
避免高温时段外出:及时了解高温预警信息,合理安排出行计划,尽量避免在日照最强烈、温度最高的时段(通常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)进行户外活动。
室内降温:使用空调、电扇等设备降低室内温度,保持室内凉爽。
2.注意饮食
清淡饮食:夏季应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,如新鲜蔬菜和水果,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。
补充消暑食物:如绿豆汤、西瓜等,这些食物具有清热解暑的作用。
3.补充水分
多喝水:即使不感到口渴,也应定时补充水分,因为脱水是中暑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补充电解质:在大量出汗后,应适当补充含有电解质的饮料,如运动饮料或淡盐水,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。
4.做好防晒
物理防晒:佩戴宽边帽、太阳镜,穿长袖衣物和长裤,以减少皮肤直接暴露在阳光下。
化学防晒:涂抹防晒霜,特别是SPF值高且防水的产品,每两小时重新涂抹一次,特别是在游泳或出汗后。
5.备好防暑药物
常备防暑药物:如藿香正气水、人丹、十滴水等,以备不时之需。在出现中暑症状时,应及时服用并就医。
【中暑的现场处置】
出现先兆中暑或轻症中暑,要尽快找到阴凉的地方,解开衣领散热。喝一点水,用湿毛巾擦拭身体,并及时休息。一旦发现有人出现重重症中暑,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。首先,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,解开衣物以利散热;其次,用冷水或冰块擦拭患者的身体以降低体温;同时,给患者补充水分和电解质;如果病情严重,应及时送医治疗。(公共卫生科整理)
点赞 不感兴趣 |